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教育新闻

临河十小:“双减”促教研 课程亮童年

时间:2021-12-03   浏览数:次   来源:临河区第十小学

   

    “双减”政策的实施,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时间和空间,对学校和教师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政策、新形势、新挑战,临河区第十小学立足当前,着眼学生未来发展,抓紧抓实教研,向科研要质量;潜心研发课程,以课程提素养,全面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个人+集体”,教研扎实有效

    1.集体备课,博采众长。每周三各教研组均进行集体备课,每位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对其他教师设计的教学预案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意见,最后结合集体讨论对教学方案进行“二度”开发,内化为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教学方式。通过集体备课提升教师研读教材,处理教材,运用教材的能力。


    2.课题研究,实践提升。本着“问题即课题”的思想,各年级各科目的教师,把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确立为本年级、本科目的小课题,如语文科:一二年级“如何抓好起始年级的写字训练”;三四年级“语文教学中迁移写作方法,适时练笔的训练”、“加强学生整本书阅读有效性的探究”;五六年级“作文教学中布局谋篇的技巧探究”;数学科:“数学教学中如何巧用思维导图”;“错题集的使用”。”英语科:三、四年级的“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五、六年级的“英语课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探究”。这些小课题的研究,使该校的教科研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磨课+展课,课堂朴实高效

    1.一人一课多磨。同一教师在不同班级上同一课,内容重复,但通过集体反复听课评课,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案。这种方式对于培养青年教师,提高其教学技能和水平、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具有显著效果。

    2.同课多人异构。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组织教学,在比较中鉴别,在比较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种方式有利于充分调动每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比较中形成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FEE09


    3.多人同课循环。教师先后轮流同上一节课,后一位教师的教学方案可在前者教学基础上加以改进,每次教学方案都经过集体商议研制,最后一位则是集大成者,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方式可以让教师真切感受同伴互助的魅力,感受集体的智慧,追求教学的最高境界。

    4.师徒同课汇报。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开展“青蓝双馨”活动周,集中展示师徒汇报课,汇报师徒“教”“学”效果。

“课程+实践”,活动提质增效

    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说:“如果把教室比作河道的话,课程则是水流。两者相得益彰时,才会有教育的精彩涌现。”基于这样的认识,该校在课程研发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坚持“五育并举、激发兴趣、彰显个性、全面发展”原则,充分利用课内外教育资源,研发课程,融合各科的课程精彩纷呈,既有传统文化的渗透,也有河套本土文化的探源,还有自然人文学科的兼容。

    一年级:家校共育课程(亲子共读、亲子运动、亲子共游、家教培训各个方面)入学课程。

    二三年级:春之歌,缤纷夏日,经典诵读课程。


    四五年级:秋日絮语、冬之韵、名人课程。

    六年级:河套文化课程(寻找河套、探源河套、开发河套、诗意河套、生态河套、美食河套)。  

    在确定主题、实践探究、精彩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广泛读书,查找资料,筛选信息,互助合作,展示自我。每个学生广泛涉猎知识,各取所需,各尽所能,各得其宜,视野得到开阔,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真善美达到全面培育,综合素养得以有效提升,最终达到知识与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实现生活的幸福、完整。

    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是学校品牌建设的推动力,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要义,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路径。下一步,该校将充分利用好课后服务时间,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外时间,多读书,读好书,鼓励家长帮助孩子多融入自然,多参与社会实践,强化家校合作共育,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强化课程实施,细化课程评价,以课程促学生发展,以课程提质增效,以课程点亮学生的幸福童年。


上一条:临河区城关学校:“最美试卷”评选结果新鲜出炉!

下一条:真情无限 温暖阳光——临河一小课后服务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