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天赋河套

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

时间:2019-11-01   浏览数:次   来源:

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

 

开馆时间:夏、冬季周二至周日9:0016:30;周一闭馆。

中国河套文化博物院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西南部,新区五一街(开源路与金川大道之间段)北侧,河套公园的南端,建筑造型方阔壮观,建筑面积29000平方米,是一座极具特色的大型历史文化博物院。

 

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共分为六层,地下一层地上五层,其中四、五层以玻璃通廊相连融成一个整体,玻璃幕墙采用彩印树木以及恐龙等图案装饰,与周围的树木形成虚实对比,进一步体现建筑与环境相容共生的设计理念。自2012919日开馆至今,已接待游客及社会各界人士已达百万人次。其中2018年已接待游客119011人次

河套文化博物院是闻名遐迩的河套文化的实物载体。河套地区以河套平原为中心,北矗阴山,东卧吕梁山,西踞贺兰山,南连晋陕山地,面积约六十五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得天独厚的特殊地理单元。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孕育和承载了源远流长而又波澜壮阔的河套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曾产生过重要影响,作出过巨大的历史贡献。河套文化博物院基本陈列,将古往今来的河套人文历史融于一炉,提炼凝聚,分成文化生态篇、先人演进篇、岩刻春秋篇、青铜铸史篇、长城嬗替篇、水利开拓篇、文化升华篇七大单元,展出文物近5000余件(),图片523幅,制作景观54处,集中展示了河套文化萌生、发展、成熟、兴盛的历史全貌,是河套文化的一部立体百科全书。

 

博物院七个基本展厅简介:

一是文化生态篇,主要表现距今约30亿年至1万年前的元古代早期到新生代晚期,阴山河套地区地质形态的变化和生态环境的演进。地质形态由海洋发展到陆坪湖沼再发展到山丘高原,生物由海洋生命发展到恐龙动物群再发展到古大型哺乳动物群,黄河形成并造就了富饶的河套平原。这是河套文化生成的沃土和依托。

 

 

二是先人演进篇,主要表现距今约70万年至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阴山河套地区先民发祥、成长、演进的历史。最早出现在河套山原上的是距今约70万—50万年前的大窑人,继而是距今约147万年前的河套人,再后是距今约3万—2万年前的水洞沟人。他们断续衔接,生生不息,是中华民族先祖之一,促成了河套文化的孕育与开端。

 

三是岩刻春秋篇,主要表现距今约10000年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并前探旧石器时代,后延近现代时期,阴山河套地区民的岩画凿刻史。其中以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岩画为展示中心,反映阴山河套地区先民繁荣发展的狩猎畜牧生活和原始农耕生活,他们的创造推动了河套文化的开拓与成长。

 

四是青铜铸史篇,主要表现距今约4000年至2200年前的青铜器时代,即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阴山河套地区草原游牧民族的诞生、成长及发展壮大的历史。期间经历了众多畜牧狩猎氏族邑落的繁衍成长,到游牧民族行国的统一壮大,其中青铜冶炼技术的出现,对社会发展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也推动了河套文化的成长与发展。

 

五是长城嬗替篇,主要表现距今约2500年至100年前的战国至明清时期,阴山河套地区的长城发展嬗替史。反映阴山河套地区自战国以来就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为频繁和密集的地区,被誉为是长城的博物馆,是军事政治的一个焦点,是南北民族征战的焦点,是和平交往的焦点,也是民族大融合的聚焦区。由此而推动了极具特色的河套文化的形成与成熟。

 

六是水利开拓篇,主要表现距今约2200年至100年前的秦汉至明清时期,阴山河套地区的水利农业发展史。反映阴山河套地区自秦汉以来以水利兴农为轴心,带来的移民屯垦、农牧交互、地方文化持续发展,成为经济物产丰饶和文化风采独具的塞上江南。由此而推动了极具特色的河套文化的形成与成熟。

 

七是文化升华篇,主要表现1911年至1949年的中华民国时期,阴山河套地区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及乌拉特民风民俗。此期间,阴山河套地区是国内军国大事的北方基地,是农牧并举的塞上粮仓,河套文化也在此时表现了强大的社会作用力,同时也使河套文化得以迅速彰显于世。

 

各展厅以文物、辅助展品、大型景观及大型主题画和专题版块的表现形式,来展示河套文化的内涵,是目前为止国内唯一完整的历史文化产出。

 

河套地区物产丰饶,人杰地灵。河套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让我们通过河套文化陈列展览,了解河套地区悠远灿烂的过去,鼓舞人们奔向更加辉煌美好的未来。